降低工業級3D打印產品的表面粗糙度需要從設備、材料、工藝參數和后處理等多方面綜合優化。
一、打印前優化
1.設備校準與維護
檢查并校準打印平臺水平度、噴嘴/擠出系統同心度,避免機械振動導致的層紋錯位。
定期更換磨損的噴嘴(尤其是金屬打印的噴頭或激光鏡片),確保出料/能量聚焦均勻。
2.材料選擇
細顆粒材料:使用粒徑更小的金屬粉末(如15μm以下)或高流動性的光敏樹脂。
低粘度材料:對于FDM工藝,選擇PLA+或專用低粘度工程塑料(如ABS+),減少擠出波動。
匹配支撐材料:對于雙噴頭設備,選用水溶性支撐材料(如PVA),避免拆除支撐時的表面損傷。
二、工藝參數優化
1.通用參數調整
降低層厚:
層厚從常規0.1mm降至0.05mm或更低(如SLS/DLP工藝可至0.025mm),但需平衡打印時間。
調整打印速度:
降低打印速度(尤其輪廓速度),確保熔融材料充分填充;對于SLM金屬打印,降低激光掃描速度可減少球化效應。
溫度控制:
FDM:適當提高噴嘴溫度(5~10℃),增強層間結合;降低熱床溫度減少邊緣翹曲。
SLS:優化粉末預熱溫度,減少熱應力導致的變形。
2.工藝專屬優化
FDM:
啟用線性推進(Pressure Advance)功能,補償擠出延遲。
開啟鋸齒狀表面修復(Fuzzy Skin)功能,掩蓋層紋。
SLA/DLP:
調整離型膜剝離速度,降低拉絲風險;優化支撐結構密度(如采用錐形支撐)。
金屬3D打印:
采用激光重熔(Remelting)策略,對表面輪廓進行二次掃描。
三、打印中輔助技術
1.惰性氣體保護(金屬打印):
在艙體內充入氬氣/氮氣,減少金屬粉末氧化導致的表面顆粒粘附。
2.振動抑制:
加裝減震平臺或主動振動補償系統(如工業級線性導軌)。
3.實時監測反饋:
通過紅外攝像頭或激光測距儀監測熔池狀態(金屬打印),動態調整參數。
四、后處理方案
物理方法
機械拋光:
金屬件:采用磁力拋光、振動研磨或CNC精銑。
塑料/樹脂件:砂紙逐級打磨(400→3000目)+ 超聲波清洗。
噴砂處理:
使用玻璃珠或氧化鋁微粒(0.1~0.3mm)均勻噴射,適用于復雜幾何表面。
熱處理:
金屬件通過熱等靜壓(HIP)消除內部孔隙,樹脂件UV后固化減少階梯效應。
通過系統性的參數優化和后處理組合,工業級3D打印件的表面粗糙度可接近甚至達到傳統CNC加工水平(Ra<1.6μm)。具體方案需根據材料、工藝和成本要求靈活選擇。
聯系人:曹經理
手 機:18753477097
電 話:18753477097
郵 箱:info@chencancnc.com
公 司:晨燦機械
地 址:濟南市槐蔭區綠地中央廣場B座